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捷希源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,步兵使用的单兵武器主要以栓动步枪为主,说的直白一点就是“拉大栓”的步枪。
但其实,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,就已经列装了“蒙德拉贡”、温彻斯特1907型、M-1916毛瑟等半自动步枪,只是装备的数量并不多,所以被自然而然的忽略了。甚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,人们耳熟能详的单兵武器依然是毛瑟98K、三八大盖、李恩菲尔德等栓动步枪。但实际上,在二战期间已经有很多国家被大量装备并使用半自动步枪。
美国三款半自动步枪
其实,美国从参战伊始,单兵使用的武器就是大量的半自动步枪,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于M1“加兰德”和M1卡宾抢,此外还有一款名为M-1941“约翰逊”的半自动步枪。
M1“加兰德”,是由加拿大裔美国设计师约翰·加兰德 设计,并以他名字命名的一款半自动步枪。这款步枪在1936年取代了M1903-斯普林菲尔德步枪(栓动),开始成为美国单兵的制式装备。只不过,彼时的美国军工产能每天只能生产10枝M1“加兰德”,所以换装速度并不快。虽然在1939年左右,“加兰德”的产量增加到了每天100枝的水平,但是想要完成美国军队的换装依然是任重道远。直到1941年,当“加兰德”的产量增加到了每天600枝的时候,才在当年年底完成了陆军的换装。也就是在1941年12月,“珍珠港事件”爆发,美国加入了战争。此后,“加兰德”继续扩大生产规模,根据最后的统计共计生产了540万枝“加兰德”。
除了“加兰德”之外,美国还有一款以M1命名的卡宾枪,同样也是一款美军大量装备的半自动武器。这款为不便携带全尺寸步枪的武装人员设计的半自动武器,1941年才设计定型,1942年就进入美军序列。直到二战结束,M1卡宾枪共生产了超过600万枝这款卡宾枪主要由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。此外,M1卡宾枪还供应给其他盟国的部队和游击队。只不过,M1卡宾枪的杀伤力不足,经常出现被击中敌人依然具备作战能力的现象,所以这款武器整体来说是毁誉参半。
其实,美国海军陆战队不仅大量装备了M1卡宾枪,同时还少量装备了M-1941“约翰逊”半自动步枪。这款步枪原本是“加兰德”的竞争产品,虽然有着弹匣容量大等诸多优势,但是由于它在设计时出现的缺陷,并没有得到美国军方的认可。所以,M-1941“约翰逊”自诞生之后捷希源,就成为外国用户的采购对象,包括荷兰、智利、自由法国和抗战时的中国,都曾获得过这款步枪。期间,美国海军陆战队想要推进大规模采购计划,但还是被美国陆军军械部否定了,并没有在美军中大规模装备。
苏联两款半自动步枪
1930年代,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对半自动武器非常感兴趣。于是,在1935年苏联红军举行了一次自动步枪的招标活动。虽然此次招标活动获胜的是AVS-36自动步枪,但是这款步枪的诸多技术问题,使得苏联军方立即着手新的半自动步枪的研制。
很快,一款名为“SVT-38”的半自动步枪在竞标中脱颖而出。这款7.62毫米口径的半自动步枪,在1939年才开始投产,并计划在1942年时每年能够生产20万枝。但是到了俄芬战争时,SVT-38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。最常听到的批评是步枪太长和过于笨重、难以保养,以及弹匣经常掉落。于是SVT-38半自动步枪在生产了15万枝以后,就停止了这款步枪的生产。但是,SVT-38并没有立即退出现役,而是继续作为苏军的制式装备。甚至还在被德军缴获后,成为德军的武器装备。
虽然SVT-38还在苏军中继续服役,但是新的半自动步枪的研制工作已经开始进行。此时欧洲战云密布,所以苏联方面是在SVT-38的基础进行技术升级,打造了新的SVT-40半自动步枪。这款步枪摒弃了SVT-38的诸多缺点,并在1940年7月在开始了大规模生产,当年就生产出了7万余枝。之后由于波波沙冲锋枪的生产需求,使得SVT-40的生产效率有所降低。但是在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,还是生产了10万枝SVT-40,而到了1942年进一步增加到了26.4万枝。
据统计,在整个二战期间SVT-38/40共生产了160万枝,虽然无法达到预期的苏军单兵装备每三枝就有一枝SVT半自动步枪的设想,但依然是苏联红军的制式装备。
德国两款半自动步枪捷希源
美苏大量发展半自动武器的之时,德国人的反应速度似乎有些慢了,直到1940年才开启了研制半自动步枪的工作。
不过对毛瑟98K青眼有加的德国人,在设计半自动步枪时居然提出了诸多不合理的要求:1、新枪在外形和尺寸上要接近98K步枪,并且实现弹药互通;2、机匣上不允许有可活动的组件;3、为了防止自动装填机构出现问题,还要加装一个栓动拉机柄;4、不允许把搞活塞导气式或者枪管短后座。结果这直接增加了枪械的复杂程度,更让枪械的重量大幅增加。于是当这款名为Gew41(简称G41)的半自动步枪被设计出来之后,就已经注定了它被诟病的一生。因为在德国军人眼里G41半自动步枪除了火力比毛瑟98K更猛烈之外,不仅重量太重、容易出故障、射击精度不高……可以说,G41半自动步枪自设计之初就被埋下的各种祸根,直接导致了它从1941年开始生产,到1944年停产只生产了122907枝。在得知G41半自动步枪不堪大用之后,德国人不得不重新进行新的半自动步枪的设计工作。
而此时,从前线缴获的苏联SVT-40半自动步枪获得了德军士兵的认可。于是德国人就以Gew41为基础,结合SVT-40的优点进行了改进升级。1943年,新的半自动步枪终于定型,并被命名为Gewehr43(简称G43)。G43的枪机外观与G41无异,枪栓位于枪机左侧,弹仓改为可拆卸的10发装弹匣,必要时也可以从枪机上方装填5发装弹夹。只不过在G43问世之时,德国的战争资源已经被盟军打压的入不敷出。德国军工部门将有限的资源优先御用毛瑟98K栓动步枪和StG44突击步枪的生产上,最终G43只生产了40余万枝。当然,这款半自动步枪在前线更多的被装上ZF-4四倍瞄准镜后,作为半自动狙击步枪使用。
由于毛瑟98K名声远扬,StG44突击步枪又具有跨时代的意义,所以G41和G43在德国军队中反而名不见经传。
其他国家
除了美苏德三国之外,还有多个国家研制了半自动步枪,但都没有大规模装备,更没有在战场上发挥作用。
比如日本的“四式”半自动步枪。这款根据缴获的美军M1“加兰德”研制的武器,由于是在1944年(日本皇纪2604年)开始研发,故名“四式步枪”。虽然采用了内置弹仓等设计,但是研发时间太晚,直到1945年才勉强制造出250枝。所以,在日军中根本没有大规模装备。
法国也曾在1940年成功研发了MAS-40半自动步枪,只不过法国大部分军费被用于修筑马奇诺防线,所以根本无法为陆军士兵进行换装,据说只生产了50枝就草草结束,只是在于1940年3月进行了试用。之后法国又在MAS-40的基础上改进出更新的MAS-44半自动步枪,这款新武器曾在1945年1月获得了50000枝的订单,但最终只给法国海军生产了6200枝。
意大利在1931年设计的“贝达”M1935半自动步枪,由于价格过于昂贵,所以只是在1943-1944年左右被少量装备。当然,“贝达”M1935半自动步枪并没有装备普通的意大利军队,只是配备给了特种部队。之后,这款半自动步枪被出售给了哥斯达黎加,但是数量也仅仅只有400枝。
除了这些所谓的大国之外,包括比利时、瑞典和捷克等小国也都研制过半自动步枪。其中,比利时在1930年代研制的FN49半自动步枪,但由于二战爆发并没有投入量产。作为自诩军事强国的波兰,同样也在1930年代研制了一款Wz.35M半自动步枪。只可惜该抢在成功研制后不久,波兰就被占领,所以Wz.35M半自动步枪只生产了100余枝。瑞典也在1940年代初研制了AG m/42半自动步枪,这款名为“杨曼步枪”在1942年投入生产,但仅生产了3000多支作为瑞典军队的装备。
捷克则是在1920年代初研制了ZH-29半自动步枪,这款优异的武器由于其工艺过于复杂,结果就是故障率高、造价也很昂贵,所以并没有获得大规模采购的机会。虽然一度有很多国家也想采购ZH-29,但结果只有塞俄比亚也采购了一小部分,中国的“东北军”采购了150枝,“粤军”也采购了33枝改进型的ZH-33。而且,“东北军”还曾有过仿制ZH-29的想法,但随着“918事变”这个设想被彻底葬送。其实早在“东北军”引进ZH-29之前,刘庆恩将军就曾设计过一款被称为“刘式步枪”的半自动步枪,不过当时更愿意将它称为“自装枪”。只可惜这款步枪并没有受到足够关注,只是在被送往美国进行测试时,生产了12枝样枪。
就在各国研制和采购半自动武器之时,曾经的老牌帝国——英国,似乎没有任何动作。其实早在一战时期,英国就曾经把恩菲尔德步枪改造成了“霍威尔”1915半自动步枪,但是不知道为何到了二战反而出现了“退化”。不过,美国人还是用“恩菲尔德”步枪改造出了“特纳SMLE”半自动步枪,并交给加拿大军队进行测试,只是没有大规模装备。而新西兰也以“恩菲尔德”步枪改造出了“查尔顿”半自动步枪,并在1942年制造出了1500枝,作为国土防卫军的装备。
可以说,在二战中大量的栓动步枪和冲锋枪成为一代名枪,结果半自动武器反而寂寂无名,或许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吧。
融易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